比较优势理论
的深度研究

探索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从李嘉图的经典论述到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与挑战

2025年6月 经济学研究
国际贸易理论抽象概念图

执行摘要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由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提出,其核心观点是各国应专注于生产其机会成本较低的产品并通过贸易获益,即使该国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

本研究报告深入探讨了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核心、实际应用、发展演变以及现代挑战。研究发现,该理论不仅解释了贸易模式和利益来源,也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并在后续发展中衍生出内生比较优势、动态比较优势等分支。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比较优势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但其解释力和适用性也面临新的挑战,需要结合全球价值链、技术进步以及地缘政治等新的现实因素进行动态发展。

1. 理论核心与基本原理

1.1 比较优势的定义与内涵

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423] [464],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之一。

核心观点

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它仍然可以通过专注于生产并出口其相对劣势较小的产品(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相对劣势较大的产品(即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益[423] [429]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非斯密所强调的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而是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423]。这意味着,决定贸易模式和贸易利得的不是生产某种产品的绝对效率,而是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比较优势的内涵在于"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423]。这意味着国家在进行专业化分工时,应选择那些自己相对更擅长生产的商品,即使它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可能都不如贸易伙伴。

关键洞察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那么该国在该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这一理论突破了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为解释更广泛的国际贸易现象提供了理论框架。

1.2 比较优势的确定方法:机会成本分析

确定比较优势的关键在于机会成本分析。机会成本是指为了生产某一单位的特定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438] [454]

在李嘉图的模型中,通常假设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因此机会成本可以通过比较生产不同产品所需的劳动投入量来确定[463]

机会成本计算示例

奶酪生产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 = aLC/aLW 单位的葡萄酒
葡萄酒生产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 = aLW/aLC 单位的奶酪

比较优势判定

当一个国家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个国家时,该国就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438]

1.3 李嘉图比较优势模型的数学表达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可以通过一个简化的数学模型来表达,通常被称为"2x2x1"模型,即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一种生产要素(劳动)[463]

数学表达式

条件1:机会成本比较
aLC/aLW < a*LC/a*LW
条件2:相对劳动生产率
aLC/a*LC < aLW/a*LW

在自给自足(无贸易)的情况下,各国的商品相对价格由各自的单位劳动投入比率决定。例如,在本国,奶酪相对于葡萄酒的价格PC/PW = aLC/aLW [444]

1.4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的区别与联系

绝对优势理论

由亚当·斯密提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即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397] [443]

关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绝对劳动投入量或绝对劳动生产率

比较优势理论

由李嘉图提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仍可通过专业化生产机会成本较低的产品获益[397] [429]

关注:机会成本和相对效率差异

核心区别

绝对优势关注的是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绝对劳动投入量或绝对劳动生产率,而比较优势则关注的是机会成本。比较优势理论更普遍地解释了贸易发生的原因,因为它涵盖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解释的情况。

联系与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拓展了贸易互利性的范围[429] [463]。可以说,绝对优势是比较优势的一个特例。李嘉图的贡献在于揭示了,决定贸易模式的不是绝对成本的差异,而是相对成本或机会成本的差异[443]

2. 比较优势理论的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

2.1 经典案例:美国与中国的纺织品和小麦贸易

一个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应用案例是美国与中国在纺织品、服装和小麦生产上的贸易模式 [11]。数据显示,美国在服装和纺织品生产上具有显著的绝对优势。

生产效率对比 (1995年左右)

美国服装业人均销售额 $92,000
中国服装业人均销售额 $13,500
美国纺织业人均销售额 $140,000
中国纺织业人均销售额 $9,000

小麦生产效率

美国麦农每小时产量 27.5 蒲式耳
中国麦农每小时产量 0.1 蒲式耳
美国生产效率是中国的
275倍

比较优势分析

尽管美国在这些产品上均具有绝对优势,但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贸易模式并非由绝对优势决定,而是由机会成本决定

中国在服装纺织业的比较优势

机会成本约为0.01蒲式耳小麦/美元,远低于美国的0.2-0.3蒲式耳小麦/美元

美国在小麦生产的比较优势

为了多生产小麦而放弃的服装或纺织品价值较少

结论

这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出口服装和纺织品,而美国出口小麦,这与李嘉图模型的预测相符[11]。这个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拥有绝对优势,通过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仍然能够从贸易中获益。

2.2 现代案例: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特别是太阳能和风能产业,已经形成了显著的比较优势,这得益于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完整的产业链以及持续的政策支持。

太阳能光伏产业

  • 中国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192]
  • 多晶硅产量连续11年位居全球第一[192]
  • 2009-2012年间国际太阳能电池板价格下降超过75%[211]
  • 河北经贸大学太阳能供热项目:年节约标准煤197吨[195]

风能产业

  • 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自2011年起超过美国[199]
  • 2017年装机容量达164,061MW,远超美国的87,544MW[199]
  • 海上风电投资成本全球最低[199]
  • 长叶片、高塔架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1]

比较优势形成因素

核心驱动力
  • • 技术进步:2016-2022年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发明专利授权量中,中国占比31.9%[201]
  • • 要素禀赋结构动态演进
  • • 完整产业链和供应链
支持因素
  • • 持续研发投入:自2000年年均增长14.2%[206]
  • • 充分的市场竞争
  • • 有效的政府政策

全球影响与贡献

中国出口的风电和光伏产品帮助其他国家在2023年减少了约8.1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208]

中国新能源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完整的产业链、规模效应和充分的市场竞争,是经济学比较优势理论的体现,而非不正当的贸易行为[206]

2.3 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影响

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解释了国家之间为什么会进行贸易以及贸易的商品结构是如何决定的。根据该理论,各国倾向于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1] [11]

发达国家

凭借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优势,出口工业制成品

发展中国家

凭借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优势,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

全球资源配置

促进全球资源有效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消费水平

理论局限性

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基于静态分析,难以解释产业内贸易(即同一产业内相似产品的双向贸易)的兴起[20] [33]

后来的新贸易理论引入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不完全竞争等因素来解释这些现象[20] [33]

2.4 比较优势理论对企业决策的指导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不仅对国家层面的贸易政策具有指导意义,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1] [4]。企业可以借鉴比较优势的原理,识别并专注于自身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环节或产品。

业务优化策略

  • 将主要资源投入到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
  • 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外包给专业供应商
  • 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员工任务分配

  • 让员工专注于其机会成本最低的任务
  • 其他任务分配给机会成本更低的员工
  • 最大化团队整体效率和价值创造

创业决策应用

对于创业者而言,选择创业项目时,不一定非要追逐最热门的概念,而是应该分析自身和团队在哪个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即使这个领域目前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机会成本相对较低,就值得进入[1]

案例分析:WhatsApp

WhatsApp团队在创业初期没有选择与当时的社交巨头Facebook硬碰硬,而是选择了移动社交工具这个相对自身更有比较优势的领域,最终取得了成功[1]

总结

比较优势理论为企业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帮助企业识别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3.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3.1 李嘉图的外生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系统地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这一理论也被后人称为"比较成本贸易理论"[16]

核心观点

  • •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
  • • 相对成本的差别决定贸易模式
  • •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16]
  • • 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基本假设

  • • "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
  • • 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国内自由流动
  • • 国际间商品自由流动,要素不能流动
  • • 坚持劳动价值论,劳动时间决定价值
  • • 无贸易壁垒和交易成本

历史背景

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的背景与19世纪初英国的现实经济问题密切相关。当时,英国政府为了保护土地贵族阶级的利益而修订并实行了"谷物法",导致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这严重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16]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为工业资产阶级反对"谷物法"、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理论不足

该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 [16]。假设世界是永恒的、静态均衡的,难以解释技术进步、要素积累、偏好变化以及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模式和各国比较优势的长期影响。

3.2 杨小凯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创立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其中内生比较优势理论是其核心组成部分[136]

内生比较优势定义

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技术创新或经验积累人为地创造出来,它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内生性和动态性,与李嘉图基于外生技术差异的比较优势有着本质区别[136]

形成机制

  • 专业化分工是导致人力资本与知识积累的关键
  • "熟能生巧"(learning by doing)效应[136]
  • 分工节省重复学习的费用
  • 内生比较优势的演进加速知识积累

重要意义

  • 避免"比较利益陷阱"
  • 预示贸易动态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可能性
  • 解释经济增长的持续源泉
  • 为落后国家产业升级提供理论指导

Y-B模型(Yang and Borland, 1991)

杨小凯和博兰提出的新兴古典增长模型引入了"熟能生巧"的概念,阐述了内生比较优势的形成机制[136]

初始阶段:自给自足,生产率低

积累经验:开始专业化,生产率提高

高水平专业化:内生增长实现

3.3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对传统静态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和深化,它强调一国的比较优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制度变迁以及企业家才能的发挥等多种因素而动态演变。

核心观点

国家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政策引导和战略选择,主动培育和提升其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比较优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

驱动因素

  • 技术进步:研发投入、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50]
  • 要素禀赋升级:资本积累,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
  • 企业家才能:市场机遇捕捉,创新和产业升级引领
  • 市场规模和分工深化:报酬递增的实现[50]

挑战与风险

  • 萨缪尔森困境:后发国家技术进步可能削弱先发国家比较优势[57] [74]
  • 全球价值链重构:地缘政治风险和供应链安全[60] [63]
  • 贸易摩擦: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收益分配不均
  • 路径依赖:比较优势的动态调整需要审时度势

政策含义

政府可以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教育政策和创新政策等,为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创造有利条件。

教育投入提升人力资本

科研投入增强创新能力

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

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

3.4 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

新贸易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赫尔普曼(Helpman)等。这一理论的出现是为了解释传统贸易理论难以解释的战后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新现象[124] [127]

产业内贸易

同一产业内相似产品的双向贸易

林德贸易模式

发达国家间贸易量大于与发展中国家贸易量

规模经济

规模报酬递增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理论创新

新贸易理论修正了传统假设,引入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等概念[124] [127]

核心观点:即使国家之间在技术或要素禀赋方面没有差异,仅仅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和消费者对产品多样性的偏好,国际贸易仍然可以发生并带来利益[124]

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 • 扩展比较优势来源:规模经济本身成为比较优势来源
  • • 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作用
  • • 强调市场结构重要性:不完全竞争下的企业战略行为
  • • 为战略性贸易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与传统理论的关系

  • • 并非完全取代比较优势理论
  • • 许多模型仍将比较优势作为贸易基础之一
  • •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模型兼容传统比较优势[124]
  • • 在更现实假设下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和深化

结论

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非简单的替代关系 [139]。新贸易模型包含了规模经济、内生比较优势和分工网络效应。

4. 不同经济学派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解读与发展

4.1 马克思主义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对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持有批判性立场,认为其存在方法论、经济学逻辑以及逻辑演绎结果上的缺陷,因此仅能被视为一种假说,而非科学理论[366]

方法论缺陷

  • •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缺乏实践依据
  • • 过度简化的抽象概念
  • • 脱离具体历史社会经济条件
  • • 主观主义的想象产物

经济学逻辑

  • • 与国际价值规律理论相悖
  • • 落后国家产品国内价值高于国际价值
  • • 可能导致价值流失和不平等交换
  • • 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

逻辑演绎结果

  • • 为不平等交换提供理论辩护
  • • 发达国家获得超额利润
  • • 发展中国家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 • 长期依赖初级产品出口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相互转化的动态规律[368]

国际贸易的真正动力并非比较优势利益,而是对利润(剩余价值)尤其是超额利润的追逐 [370]。流通环节的自由贸易实际上是以生产环节的垄断为前提和基础的[369]

理论渊源与联系

尽管马克思主义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深刻批判,但也承认其理论渊源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存在联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372]

两者在理论本源上具有一定的可融合性,但马克思主义更强调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关注国际分工和交换背后的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冲突。

4.2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比较优势理论

新结构经济学,由林毅夫教授提出并发展,为理解和应用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特别强调"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协同作用,以及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335]

核心理论框架

  • 要素禀赋结构决定比较优势[335]
  • 产业升级和多样化是发展核心
  • 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改善重要
  • 遵循比较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336]

政策实施机制

  • 有效市场:要素相对价格反映稀缺性[336] [338]
  • 有为政府:提供信息,补偿外部性[336] [357]
  • 协调相关产业投资和基础设施
  • 帮助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产业分类与发展策略

新结构经济学将产业分为五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政府的作用和政策也应有所不同[341] [358]

追赶型

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

领先型

支持研发维持领先

转进型

向价值链两端延伸

换道超车型

短周期新兴产业发展

战略型

国家安全相关产业支持

中国实践案例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特区建设和产业升级方面的实践,被认为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作用,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典型案例 [363]

例如,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政府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因势利导,支持企业培育自生能力,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从而优化区域资源禀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动态过程[343]

4.3 现代经济学家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挑战与拓展

现代经济学家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挑战与拓展,主要体现在对其静态假设的突破以及对现实复杂性的更深入考察。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观点尤为引人注目。

理论肯定

萨缪尔森承认比较优势理论是"社会科学中最深刻且非显而易见"的真理之一[86] [87]

动态挑战

对传统理论在解释动态现实时的局限性提出了深刻见解,探讨了技术进步对贸易模式和贸易利得分配的动态影响。

"萨缪尔森困境"或"萨缪尔森循环"

萨缪尔森在2004年发表的论文中,通过一个精炼的模型提出了后来被称为"萨缪尔森困境"或"萨缪尔森循环"的观点[57] [74]

当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在其原先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业领域实现技术进步,并逐渐追赶上发达国家(如美国)时,可能会导致发达国家在该产业的比较优势丧失,甚至出现贸易完全停止,两国回归自给自足状态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世界总产出可能增加,但原先的技术领先国可能会遭受永久性的福利损失,其人均实际收入可能下降[94]

模型分析

萨缪尔森的模型假设两个国家(甲国和乙国)生产两种商品,初始状态下两国根据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然后,假设乙国(发展中国家)在原先其劳动生产率较低的某种商品上实现了显著的技术进步。

初始状态:比较优势分工

技术进步:相对生产率趋同

极端情况:贸易基础消失

现实启示

这一分析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构成了挑战,因为它揭示了在动态的技术进步背景下,自由贸易并不总是对所有参与国都有利。传统理论通常强调贸易的"正和博弈"性质,而萨缪尔森的分析表明,当考虑到技术追赶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时,贸易可能演变成一种"零和博弈"甚至对某些国家是"负和博弈"的局面。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75] [93]

5. 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挑战与反思

5.1 技术进步与产业转移对比较优势的动态影响

技术进步和产业转移是塑造和改变国家比较优势格局的两个核心动态因素。技术进步,无论是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还是"干中学"(Learning-by-doing)效应,都能显著提升特定产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增强一国在该产业上的比较优势[50] [53]

技术进步的影响

  • 正面效应:提升生产效率,创造新比较优势[75]
  • 负面效应:可能削弱他国比较优势,引发贸易冲突[57] [74]
  • 复杂影响:技术进步可能加剧国家间贸易竞争
  • 动态变化:技术进步导致比较优势趋同

产业转移的表现

  • 成本驱动: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63] [68]
  • 市场驱动:接近消费市场
  • 效率驱动: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
  • 政策驱动:政府招商引资

互动关系与风险

技术进步和产业转移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动力。然而,技术进步和产业转移也可能导致"低端锁定"的风险。

如果发展中国家过度依赖低成本优势承接低端产业转移,而未能通过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实现产业升级,就可能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难以摆脱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50] [52]

政策挑战

如何在动态的比较优势调整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避免不利的路径依赖,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5.2 全球化背景下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比较优势理论依然是解释国际贸易模式和指导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理论基础。其核心思想——各国应专注于生产其具有较低机会成本的产品并通过贸易互通有无——在逻辑上依然成立[76] [87]

适用性表现

  • • 生产要素跨国流动更加便捷
  • • 市场范围空前扩大
  • • 强化比较优势原理作用
  • • 各国更有效利用比较优势[61] [65]
  • •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体现

局限性挑战

  • 全球价值链兴起:比较优势体现在生产环节[60] [62]
  • 跨国公司主导:全球战略考量超越国家优势[61]
  • 知识经济发展:高级生产要素作用凸显[52] [66]
  • 贸易保护主义:非经济因素干扰[63] [75]
  • 地缘政治风险:影响贸易关系

全球价值链的新视角

在现代国际贸易中,一件最终产品的生产往往被分割成多个环节,分散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各国不再仅仅是出口最终产品,而是更多地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的特定环节中。

决定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除了传统的要素禀赋外,还包括基础设施、物流效率、营商环境、创新能力以及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等多种因素[60] [62]

5.3 比较优势理论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展望

尽管比较优势理论为理解国际贸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格局下,其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贸易保护主义

对自由贸易构成直接挑战,扭曲全球资源配置

全球价值链复杂化

比较优势界定更加复杂,传统分析难以适用

赢者通吃风险

技术进步和产业转移带来新的竞争格局

未来展望与发展方向

理论发展
  • • 更加关注动态比较优势的培育和提升
  • • 从国家层面拓展到产业和企业层面
  • • 融入全球价值链视角
  • • 正视全球化带来的分配效应
新兴领域
  • • 探索数字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形成机制
  • • 研究绿色经济中的比较优势表现形式
  • • 数据要素、创新能力、环境标准的影响
  • • 跨学科融合与理论创新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国际合作与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仍然是实现全球共同繁荣的重要保障。尽管面临挑战,但基于规则的、非歧视的国际贸易体系,依然是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

未来,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吸收行为经济学、复杂系统科学等跨学科成果,为构建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全球经济秩序提供理论支撑。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脉络

flowchart TD A["亚当·斯密
绝对优势理论"] --> B["大卫·李嘉图
比较优势理论
1817年"] B --> C["外生比较优势
基于技术差异"] B --> D["赫克歇尔-俄林
要素禀赋理论"] C --> E["新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等"] D --> E E --> F["规模经济与
不完全竞争"] C --> G["内生比较优势
杨小凯等"] G --> H["专业化分工与
学习效应"] C --> I["动态比较优势
林毅夫等"] I --> J["要素禀赋结构
动态演进"] E --> K["现代挑战"] G --> K I --> K K --> L["全球价值链"] K --> M["技术进步冲击"] K --> N["贸易保护主义"] style A fill:#e1f5fe,stroke:#1e40af,stroke-width:2px,color:#1e293b style B fill:#fff3e0,stroke:#1e40af,stroke-width:3px,color:#1e293b style C fill:#f3e5f5,stroke:#1e40af,stroke-width:2px,color:#1e293b style D fill:#f3e5f5,stroke:#1e40af,stroke-width:2px,color:#1e293b style E fill:#e8f5e8,stroke:#1e40af,stroke-width:2px,color:#1e293b style F fill:#e8f5e8,stroke:#1e40af,stroke-width:2px,color:#1e293b style G fill:#fff8e1,stroke:#1e40af,stroke-width:2px,color:#1e293b style H fill:#fff8e1,stroke:#1e40af,stroke-width:2px,color:#1e293b style I fill:#e0f2f1,stroke:#1e40af,stroke-width:2px,color:#1e293b style J fill:#e0f2f1,stroke:#1e40af,stroke-width:2px,color:#1e293b style K fill:#ffebee,stroke:#1e40af,stroke-width:3px,color:#1e293b style L fill:#ffebee,stroke:#1e40af,stroke-width:2px,color:#1e293b style M fill:#ffebee,stroke:#1e40af,stroke-width:2px,color:#1e293b style N fill:#ffebee,stroke:#1e40af,stroke-width:2px,color:#1e293b